总机:15516628587

电话:15516628587
联系人:姜教练
网址:20190118.wangid.com/
地址:新乡市姜庄街小学对面二横街万通电器厂院内南三楼龙腾搏击

拳学中的力量训练与用脑
2019-01-31

阅读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人体的运动过程实际上是大脑对肢体发布信息的过程,人们的用力也是一样。一个人力量大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肌肉体积的大小和脑通过神经对肌肉控制力的强弱程度。一般说,肌肉体积越大,参加收缩运动蛋白质越多,往往力量越大。但这对习拳者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大脑通过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力则是影响拳学中功力的主要因素。通常,本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力量,在日常自然环境下大脑为了节约能量和消耗总是指挥人体用局部的神经去调动局部的肌肉运动。比如:我们平时拿一本书,提一桶水,也许不需要很大的力气,只需要神经指挥局部的肌肉收缩用力就可以了。但在脑内,神经元活动和生长是携手并进的,久而久之则;用进废退;,那些平时使用较多的肢体部分变得比较发达的同时,该肢体部分在脑内的代表区域会出现显著的增加,美国科学家E.坎德尔(E.Kandel)和R.D.霍金斯(R.D.Hawkins)在1993年对猴子的五个手指的体感皮层区的实验比较发现,经过三个月刺激后,其中受到额外刺激的手指在脑内的代表区域显著增加,同时猴子经过刺激和训练较多的手指也会较其他手指更加灵活有力。这一例子也反映出来由于后天环境刺激的差异,会使脑对肢体不同部分的肌肉控制力产生差异。据研究表明平时刺激水平低的肌肉,在极度用力时肌肉中只有50%的肌纤维参加活动,而经常刺激和活动的肌肉,参加活动的肌纤维可达90%,这是神经控制与协调功能增强的结果。我们在出拳时,力量是由脚、膝、胯、腰、肩、肘、手,一节一节传上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脑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有关肌肉协同收缩,另一部分肌肉协同放松,从而使力量能较迅速完整地由脚传达到手。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难。由于前面所提到的“用进废退”的缘故,控制肌肉收缩的神经元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肌肉收缩力和收缩速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使那些收缩力较弱和收缩速度较慢的肌肉群成为搏击实作中拳手整体发力的瓶颈,这种瓶颈是由于神经网络结构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另外,在完成一个动作时,参与运动的各肌群间协调也靠神经系统完成。如直拳发力时,要求肱三头肌强烈收缩,而肱二头肌、肱肌则必须放松,否则就会使一部分肌肉产生的力量被另一部分肌肉产生的力量抵消,影响直拳的速度和力量。肌肉群之间不能协调也是习拳者动作生硬的原因,这个工作也要靠脑指挥神经系统来完成。可见武术训练不仅仅是使拳手掌握一些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技术动作完成有关神经网络的解构与重建,以完善大脑对肢体肌肉的均衡控制,使其转化为功力,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程,难怪前辈们把练拳又叫练功夫,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此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武术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明末清初后以精神和神经训练为主的武术流派开始盛行,如太极、形意、八卦等流派。这些武术流派都强调精神和意识对拳学的重要性。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又开创了以神经和精神训练为主的意拳,30年代后对早年武术界的“练气”之说持批判态度,该拳强调了“一方面使高级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一方面使肌体得到适当的锻炼”,把“温养神经”和拳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意拳认为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由神经支配,神经又受精神意念的影响,因此精神意念的训练是首要的。其本质是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结构”,特别是神经支配网络联结的重构。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指出,为了调节各种适应环境的反映,人体神经系统的反馈回路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是可塑的。这种现象从小到突触的动态连接和变化,大到脑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改变无不得到体现。应该说,突触的可塑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正是这种可塑性才使建立在强化神经协调功能基础上的中国拳学技术训练成为可能。